2019年,李鹏于北京逝世,噩耗传来,不少人深感惋惜。在社会大众的记忆中,李鹏以勤恳踏实著称,为我国科技、教育、国防以及环境保护等领域作出了卓越贡献。
较少人知晓的是,李鹏与周恩来、邓颖超夫妇之间一直维持着极为深厚的情谊。二者究竟因何结缘?这需要追溯到过往的一段往事。
周恩来与邓颖超常被世人视为模范伴侣,他们的感情故事在各类回忆中屡被提及。例如1942年,周恩来当时在重庆八路军办事处工作,因劳累过度而病倒。此间两人常以书信互致思念。尽管是伉俪多年,情感依然如初。邓颖超写给周恩来的信中,字里行间流露着对丈夫的牵挂,还写道“情长纸短,还吻你万千”,署名“颖妹”,情真意切。
真正的浪漫并非年轻人的专利,尤其在他们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。1954年,周恩来以外交部长身份远赴日内瓦会议,独留邓颖超一人在北京。时值院中海棠盛开,邓颖超剪下一朵,将其连同香山红叶及“红叶一片,寄上想念”的字条托人带往周恩来驻地。周恩来收到后,回信坦言“你还是那样热情与理智交织着,我愧不及你。”两人的书信和相互思念,为后人传颂。
这样的情感却因命运捉弄而未能承欢膝下。1925年,周恩来与邓颖超成婚,虽有过孩子,却因革命工作繁忙,不幸失去新生婴儿,并自此未再孕育后代。但他们的爱并未因此消减,而是将更多关怀给予身边的革命后辈与遗孤。
1950年的一封信中,邓颖超写道:“特寄三枝(水仙)给你,望分一枝给女儿,把我的想念和祝福托花儿带给她。”这位“女儿”并非其亲生,而是烈士之女孙维世。孙维世父亲孙炳文与周恩来交谊甚笃,后因政变遇害。孙维世几经辗转,抗战期间与周恩来、邓颖超相聚,自此在二人身边生活成长。两位老人不仅赡养孙维世,更视其为己出。信件、“妈妈”的称呼,见证着彼此情感的深厚。同样,周恩来的侄女周秉德也在他们身边长大,邓颖超亲自把她视若己出,这种亲情延续至周秉德婚嫁,当她出嫁时,邓颖超亲临现场,恰如一位真正的母亲。
李鹏与周恩来、邓颖超的缘分,同样源自革命年代的动荡与患难。李鹏的父亲李硕勋是中共早期重要人物,因叛徒出卖在海南遇害,母亲赵君陶则出身著名革命家庭,与周家渊源颇深。李鹏自小便面对颠沛流离,他曾与母亲赵君陶分别,在成都外婆家生活。
1939年,只有十岁的李鹏,与外界取得联系后,踏上人力车,独自前往母亲家中。进门后迎接他的是邓颖超,她以温和的目光唤他“兰兰”。这个昵称源自母亲与舅母间的约定,无论男孩女孩,同取“兰兰”,以寄姐妹情谊。邓颖超此行,正是奉了对赵君陶的承诺。
其后,李鹏被送到重庆周公馆,与周恩来、邓颖超同在一处。尽管周公馆条件受限,临近军统监视点,为安全起见,他几经转移,后来宗师吴玉章收留了他。吴玉章之子留学归来,经常与李鹏畅谈水利、电力等专业知识,从此种下李鹏未来投身水电事业的种子。后来,李鹏又被送往陶行知创立的育才学校,重新开始学业。
1940年,李鹏经安排被送往延安。这期间他第一次见到周恩来,对方关切地询问他身体状况,勉励他昂首挺胸。周恩来于公于私,皆对李鹏亲切关怀;李鹏对其亦以“周伯伯”相称,对邓颖超更是唤之为“邓妈妈”。
在延安岁月中,李鹏多次在周家居住,正是这一段相处,周恩来的谦逊和细致给他留下深刻印象。有一次,李鹏未经意将一本《堂吉诃德》取阅未归原位,周恩来当场提醒他,强调做事应有条理。李鹏还亲眼目睹周恩来接待干部联系群众的认真态度。正是这些细节,潜移默化地教会了李鹏严谨和务实。
世事流转,抗战胜利后,李鹏随组织前往东北工作,继而被派往苏联深造,主攻电力专业。归国后,他长年扎根在水利电力行业,难得再与周家夫妇聚首。周恩与邓颖超始终关心着他的成长。一次在丰满发电厂视察,周恩来特地询问李鹏情况,甚至还安排了一次见面,席间还不忘嘱咐他注意坐姿身体健康,旧日情谊流露无遗。
几十年来,李鹏与周家保持了紧密交流。对于李鹏而言,周恩来夫妇不仅是革命长辈,更似精神之父母。邓颖超临终时,仍唤着李鹏的名字,情感深至如此。
周恩来与邓颖超未有自己的孩子,却用无私大爱抚养着烈士后代。他们对晚辈付出远超一般师友之情,此情见诸日常点滴。李鹏坦言,虽未得“养子”名分,自己所受关怀与教诲却胜过亲子。正因为如此,周总理夫妇的离世,带给李鹏巨大的打击,也让他时常怀念这段珍贵的情感。
周恩来和邓颖超对于新中国一代年轻人的影响,不仅仅在于亲情的纽带,他们的品德和言传身教,对包括李鹏在内一代人的成长都起到了深远影响,道德与人格的塑造至今仍为后人所景仰。
万隆优配-地方配资网开户流程详解-安全配资平台-网上炒股配资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